2018部编版:七上历史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》
【学习目标】
1、了解秦的暴政,陈胜、吴广起义,楚汉之争。
2、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。
【学习重难点】
重点:陈胜、吴广起义;楚汉之争
难点:秦亡前后,项羽、刘邦所领导得战争性质的变化
【课文解读】
知识点一:秦朝的暴政
1、秦朝的暴政表现在:
(1)赋税沉重;
(2)繁重的徭役和兵役;
(3)刑罚残酷(严苛的法律)
(4)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。(赵高“指鹿为马”)
2、影响: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,激起人民的反抗。
3、焚书坑儒:
4、秦二世的残暴统治
胡亥,即秦二世(前230年-前207年),在位时间前210年~前207年,公子扶苏的弟弟,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。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,秘不发丧,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,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,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。
“刑者相伴于道,死人日积于市”。——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
知识点二:陈胜、吴广起义
(又名“大泽乡起义”)
——揭竿而起
斩木为兵、揭竿为旗
1、爆发的原因:
① 直接原因:遇雨误期,按律当斩
②根本原因:秦的暴政
2、爆发:公元前209年,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。
3、起义方式:农民揭竿而起
4、口号: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
5、经过:陈胜称王,在陈建立“张楚”政权,向西进攻,直逼咸阳。结果起义失败。
6、历史意义: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,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。
7、刘邦、项羽起义
巨鹿之战
(1)项羽:公元前207年——巨鹿之战,以少胜多,大败秦军主力。(成语:破釜沉舟)
(2)刘邦:前207年,直逼咸阳,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,秦朝灭亡。(约法三章)
知识点三:楚汉之争
(易错: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)
1、楚汉之争:
(1)时间:公元前206年--公元前202年 (四年楚汉之争)
(2)双方:项羽和刘邦;
(3)目的:争夺帝位。
(4)结果:刘邦胜利。
(5)刘邦胜利、项羽失败的原因: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记载,刘邦率军到咸阳后,约法三章:“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,余悉除去秦法。”使得秦人大喜,民心安定。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:张良、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,我不如他们,但“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”。
居数日,项羽引兵西屠咸阳,……, 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,……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结论:项羽刚愎自负,一味依赖武力,失去民心;刘邦注重收揽民心,善于用人。根本原因是: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
【拓展延伸】
1、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,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?为什么?秦灭亡给我们的启示?
会的,因为根本原因是:秦的暴政
启示: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,统治者要实行仁政,爱惜民力。
2、项羽为什么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,大败秦军?
当时项羽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,按常规战法,很难取利。项羽采取这种做法,破釜沉舟,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,要么前进,要么战死疆场,没有任何退路。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,兵书上就有“置于死地,而后生”的说法。项羽在特殊情况下,运用这种特殊做法,应该说是高明的。
3、项羽死前叹道:“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”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?请说说你的理由。
3、刘邦、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。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?为什么?
4、成语按时间排队:约法三章、破釜沉舟、四面楚歌、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 揭竿斩木
【课堂小结】
往期精彩分享: